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回复: 0

P2P网贷:金融行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转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16 05: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生产力提升100倍,P2P网络借贷正在这条路上飞奔。
  数百年以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自身生产效率方面一直提升缓慢,当电子信息技术与银行业、证券业相结合才迅速改变了金融行业,带来了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而时至今日,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多数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已经失去了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内生性动力,无论从项目开发效率、评审效率、审批效率、放款效率和对风险的实质性把握方面,都已经逐渐固化乃至僵化。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可以从内部酝酿出变革的种子,一切关于大企业有资源更有能力创新的想法都是可笑的天真,传统金融机构庞大的人员、机构和不断追求资产规模的粗放增长,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在提升生产效率面前却恰恰成了沉重的包袱。
  创新从来就是小企业做的事情,P2P网贷在金融资源的生产组织形式上具有天然优势,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极大的提升了投资人与借款人的匹配效率,减少了中间环节,让个人投资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投资全国各地脚踏实地的企业家,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帮助了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家。但是脱胎于民间金融的P2P网贷在发展初期出现了诸多乱象,主要原因还是缺少了对风险的敬畏和对风险把握的经验,以爱钱帮为代表的团队脱胎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和相关主流机构。我们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利用P2P网贷平台为更多的投资人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所以创始团队成员才离开各自非常好的平台,义无反顾的加入到这一看似红海的领域。我们受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在央行逐步明确监管原则之后,希望能够长远稳定合规的经营,奔着提升生产力100倍的目标,来把P2P网贷做成主流金融产品。
  P2P网络借贷提升生产力的重点应该是解放被束缚的信用要素,以及服务实体经济,重新分配金融资源。
  一般说来,资金是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而我们理解资金背后的信用才是关键的决定要素,只有沿着释放信用要素的方向发展才符合金融工业革命的要求,那么是否有信用要素被压抑需要解放呢?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金融机构过于重视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超过80%,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超过90%,而忽视直接融资,由于银行的资产扩张(如发放贷款、购买债券和外汇等)会派生存款,增加全社会货币供给,这也导致了M2/GDP高企,资产价值高速增长。在资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生产效率并没有随之提升,那么出现的唯一结果就是银行不断的追求大项目,并将资金从三、四线城市抽走而集中投放于一、二线城市,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并集中投向资金需求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两个领域。与此同时,真正不断创新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被自然而然的忽略了,尤其是植根于广袤三、四线城市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据统计,全国中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而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不足20%。
  正是得益于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近年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发展迅速,但是他们依然依赖银行提供资金源,实际上这些机构所拥有的信用能力被严重压抑。在强势银行的映衬下,诸如此类的社会信用要素资源被压抑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所有生产要素竞相迸发,而爱钱帮就是选择与这些被压抑的信用资源合作,释放活力,进而提升生产力。我们从实际考察中发现,优质小贷和担保的风控能力超过多数银行,且机制更加灵活,权责匹配,更易在基层生根发芽。
  当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已经变为金融机构间的监管套利时,许多“金融创新”已经变了形走了样,演变成资金空转,只有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才是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借助于互联网的特性,P2P网络借贷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形式还会逐渐演化,进而改变现有实体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中国还将改善金融资源的地域性分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给规范经营的P2P网络借贷企业以支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探索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经济转型。
   
   
   
   
   
   
   http://315gift.com/lz/253323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个人成长

GMT+8, 2024-11-24 08:42 , Processed in 0.0317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